×

收藏-健康网会员访问记录

网页标题:
×

注册健康网用户

用 户 名:
联 系 人:
性  别:
密  码:
重复密码:
电子邮箱:
邮箱验证码:
固定电话:
传  真:
手  机:
单位名称:
通信地址:
首选栏目:
我已经认真阅读并同意《健康网服务条款》
×

找回密码

  • 1.选择找回方式
  • 2.确认验证信息
  • 3.修改密码
  • 4.修改成功
  • 找回方式:
  • 用 户 名:
  • 手机号码:

 您现在位置:健康网-医药产业 >> 网站服务 >> 媒体发稿 >> 医药经济报 >> 浏览网站服务

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定格万吨门槛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5-9-12 17:09:03

[关键词]:青霉素工业盐 青霉素G钾

健康网讯:

该篇文章曾发表于《医药经济报》 
【日期】2005-03-02     【期次】24(总第2129期)
【版次】B10            【版名】商务版
【栏目】市场专刊       【类别】原料药
【作者】吴惠芳

     终于走完了2004年的风雨历程,青霉素G钾(简称青霉素工业盐)全年出口定
格在10377吨,相当于16491323BOU,年平均价格为6.00美元/BOU。与2003年同比,
数量减少331.80吨(相当于减少3.10%),年平均价格下降了4.28美元/BOU,相当
于41.65%。
    华星再显低成本优势
    河南华星药厂以3310吨(相当于5256016BOU)自营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总量
的31.87%份额,再次成为青霉素工业盐的第一位出口企业。华北制药倍达公司、哈
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及其股份公司分别以12.19%、12.01%、10.16%处于二、三、
四位。华星药厂作为一个典型的低成本生产企业,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现
阶段大宗量、基础型原材料最大的卖点是在于成本优化,尤其在能源、环保成本都
在上涨的时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降低固定成本比例才能体现规模化生产的优势。
因此,从这个立场上看,就不难理解石药集团内蒙抗生素产业基地的存在意义。
    印度与中国关系微妙
   印度全年从中国采购青霉素工业盐7487吨,占全部出口目的国的72.18%。阿联
酋和伊朗两个中东国家的采购量分别占9.68%和9.61%。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集中,
才会出现印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使中国青霉素行情风云变换。中印之间的竞争作
用力一方面是掌握在双方的供需价格上,另一方面是掌握在各自在下游产品的市场
拓展上。即印度企业要更加广泛地拓展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国际市场份额,中
国企业也要在下游产品上开避市场。前者扩大了印度对青霉素的采购需求,后者则
是减少。这种牵制机制构成了中国与印度之间既是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关系,也是竞
争的两个对立面。另一方面的作用力则是来自于印度本国的青霉素产业。据业内人
士分析,印度自身的青霉素原料药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或者在成本上竞争不过中国
货。对来自于中国的青霉素,印度是既抵制,又接纳。正是在这种矛盾下,中国青
霉素才得以生存发展。
    2004年对我国青霉素出口最严重、直接的打击是在2004年7月22日和7月29日,
印度对外贸易机构两次下发通知,暂停青霉素类和6-APA进口许可审批一个月,还
要求已经取得青霉素工业盐进口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第一批货物清关之后,三个月
内出口完毕,不再延长出口期限。这一举措致使7、8、9三个月中国青霉素出口处
于两年来的最低谷,也使中国企业再次认识到印度市场的威胁,认识到必须做好转
移风险的准备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所
做出的调整,华药股份、鲁抗、石药集团明显改变了产品结构,向下游产品延伸,
或者转产其他产品。
    新技术是撬动产业发展的支点
    就在2004年即将结束之际,世界抗生素巨头荷兰DSM集团宣布了他的历史性决
策:对其抗生素生产和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将于2005年上半年陆续关闭它
在荷兰代尔夫特的青霉素工业盐、6-APA和格罗宁根的头孢中间体产品的生产工厂
。结束与葛兰素史克联合创办的6-APA生产企业。与此同时,DSM将进一步加强在荷
兰代尔夫特的7-ADCA生产和一系列以“酶法技术”为基础的青霉素下游产品的生产
,比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等。这些重大变革集中体现在降低青霉素
工盐等上游中间体本身的市场作用,加大了它下游产品的转移。这种转移建立在新
技术的运用上,建立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概念上。这对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启发
在于,高水平的竞争是在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手段并物化到产品上的过程,尽管在这
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一时的危机。可以想象,如果以DSM“酶法技术”生产的原料药
被下游制剂企业广泛接受,甚至包括中国、印度的制药厂,青霉素工业盐、6-APA
这些中间体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酶法应用于合成7-ADCA的消息曾在1998年引起青霉素产业一次大的变革。在酶
法之前化学法需要用青霉素制备7-ADCA,而酶法工艺是直接获得7-ADCA,与青霉素
无关。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变化,它堵住了青霉素的出路,青霉素用于7-ADCA的用途
完全丧失了。不难理解,青霉素的增量无法消化,降价就是不可避免,只有份额的
重新划分。这条消息在1998年使世界青霉素价格陷入低谷,但由于宣布这条消息的
工厂没有如期投产,才有后来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回头。这段历史才过去了7年,
酶法技术用于合成7-ADCA已被广泛使用,所以“酶法技术”生产青霉素下游产品,
或者“直通”?工艺概念的实际应用离我们并不遥远。
    2004年,对于青霉素产业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能源、化工原材料涨价
,产品国际注册认证,环保绿色的呼声,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要素。
    2005年对于青霉素产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圈内方面:2005年1月16日
,石药集团在内蒙建立的抗生素产业基地正式投产,青霉素产能达到万吨级;200
5年下半年华星药厂的五期青霉素工程正式投产,也是一个万吨级项目;此外,珠
海联邦与四川制药在四川彭州的青霉素基地的正常生产等,都将改变目前脆弱的格
局。圈外方面:国家药品监管政策、医疗保障体系和终端用药取向也将左右市场的
发展。
   2005年抗感染药市场仍然硝烟不散,中国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发展与创新。